第1295章门槛-《大唐再起》
第(2/3)页
无他,技艺不可外传罢了。
即使宫柱上的鎏金技术,也是家传密宝,不可外传。
李嘉对于这些无关战略的技艺,倒是没强求,只是用来享受的,就那么保存吧!
“可有制作雕版的?”
皇帝轻声问道。
“有的!”太府寺卿忙不迭说道:“之前朝廷印刷的十三经,咱们也参与了许多,还有板子在呢!”
李嘉明白,这所谓的板子,其实就是雕版印刷的板子。
他点点头,跟随而去。
到了一处巨大的房间,只见那一个个刻满字体的雕版,被叠起来一堆又一堆并不被珍惜。
也是,这只是皇帝的任务罢了,皇帝不用,就废弃,大不了再重制呗,反正也是皇帝的钱财。
“十三经,数十万字,所用的书页大小的木板,约有上万块,放置了数个房间,若是再用,只需要擦拭灰尘。”
看着这一切,李嘉问道:“一块刻板,所需几何?”
“陛下,版材所用,是将木板锯成一页书面大小,多为杜梨木、枣木,还得请专人书写,一本孝经,稿费约千贯左右。”
“千贯?”
李嘉点点头,也就是说,孝经一本不过五贯,如果印刷两百次,就会收回成本,然后就是盈利。
“也就是说,成本最高的,就是书写之人工?”
“没错!”太府寺卿苦笑道:“即使在洛阳,读书人甚多之地,凡字上佳者,乃是名家,须得再三请求,须以每字百钱,才肯下笔。”
“如孝经,两千三百六十九字,书写一下,即二十万钱,两百贯。”
“另外,还须上好的油墨,约莫百贯,其余的木材,刻工,即使字少如孝经,也须三个月才可刊印。”
“我听闻,邸报那边,用的可是铜活字!”
李嘉轻声道:“你们可以试试。”
“陛下,铜活字一本万利,可用数年,上十年,但比之雕刻,却多了一项难以企及的困境——读书人。”
太府寺卿忍不住道:“邸报上下的读书人数十,可以随意摆正活字,而在太府寺,亦或者其他书商,则难以求得。”
“何来?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