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2章事件-《大唐再起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也是如此,唐宋时期的读书人虽然多,但依旧显得稀少,识字率普及最高的,还是明朝。

    而,原因为何?

    遍布全国的私塾?还是官办的社学?

    洪武二年,朱元璋要求全国建立官办学校,中央是国子监,府为府学,州为州学,县为县学,一次性遍布全国的官学超过了两千所,每年在读的读书人,规模达到了三万六千人。

    但这,也只是推进罢了。

    真正的催化剂,其实是秀才、举人、进士,三级科考制度的产生。

    何来?

    这让读书盈利率,极大的提升。

    如果说,以前是万分之一,秀才试的产生,那就是百分之一。

    再不济,还可以文学大昌,可以办私塾,养家活口,脱离劳工阶级。

    所以,读书的盈利,其实比经商,务农,工匠,还是高。

    朱元璋,才是真正开启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的时代。

    就好比,以前是清华北大毕业才能分配工作,如今本科毕业就能吃上官粮了,怎么不算善政?

    有鉴于举人之死这件事,李嘉冬日,也忙活起来,走访高官,安抚读书人,就成了他的秀场。

    除此以外,大办社学,也成了他施政的新举措。

    不过,县、州、府三学早已经建立,甚至还有专门的学官,这些自然不用他来操心。

    他如今准备关注的,乃是县之下的村镇,乡村之学。

    吴青提前让射声司调查了一番,汇报道:“以洛阳府为例,偃师县共有七千余户,口三万余人,但私塾却只有三个,就读之学童,不足百人。”

    “为何这般少有?”

    李嘉颇有些惊讶,秀才举人试都来了,私塾和读书人竟然这样少?不科学啊!

    “陛下,各豪大家,都有族学教育子弟,绝不外传,藏书万卷者,竟有十几家,秀才举人,大多出自这些豪大家之中。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