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有人道:“我认为是好事,李建昆的爱国之心毋庸置疑,既然他是商会领头者,肯定会维护国家利益。” 有人反驳道:“那他要不要维护商会的利益?要是让商会的人吃亏了,以后谁还愿意跟着他混?” 这两人还没争完,又有一个抬高的声音道:“报纸上争论来争论去,反对的人无非是担心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,可是双方合作的条款已经公布出来,其中一条很明确地指出,昆仑商会以后如果要转售股份和经营权,我们的管理单位拥有优先购买权,等于说主动权仍然在我们手上,这还有什么好担忧的?” 马上有人接茬道:“你这话说得轻巧,来,我提两种可能,你告诉我该怎么办。第一,如果到时候昆仑商会打算转售一家企业的股份和经营权,恰好日苯人想买,给出一个很高的价格,我们的管理单位根本拿不出来呢;第二,如果到时候我们的管理单位就是不要呢,你懂我意思吧,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,官商勾结的事历史上屡见不鲜……” 先前说话的人被怼得哑口无言。 董大等人望向李建昆,李建昆暗叹口气。 只要有人觉得你别有用心,他总能找到合理的说辞。 要知道,这里还是本省,既然决定合作,省里的态度很明确,其他地方又是怎样的舆论风暴呢? 离开茶馆后,大家失去游玩的兴趣,直接返回宾馆。李建昆得知徐方国去了电视台。 与其说是接受电视采访,不如说是向全省百姓,乃至全国人民,解释清楚他为什么要积极促成此事。 省电视台,一号演播厅内。 聚光灯下有两张单人位木艺沙发,中间隔着一张同色的红漆茶几,其上摆放着一盆无甚稀奇的兰花,徐方国和省台的当家主持人费敏,分坐在两张沙发椅上。 面对费敏的采访问话,徐方国阐明了自己的三个观点: 1、企业困局,力不从心。他从当前的总体经济情况,细讲到具体的一家工厂,连举两个例子,说明现在商品产能过剩,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外部冲击,仓库里堆满货物,商品严重滞销,也不是没想过其他方法,比如把商品出口,可是他们的商品又缺乏竞争力。 他提到,商品必须要进行改良和创新。 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既很难找到这样的人才,也拿不出研发投入的资金。 于是他将话题带到第二点。 2、一分钱难倒英雄汉。许多工厂别说继续投入,就是维持都很艰难,本身经营已经很不景气,又受三角债的影响,哪家工厂账面上还能拿出可观的活钱?事实上,真实情况是工人们和他们的家属们,都在嗷嗷待哺,比如说这一百家工厂,截至目前没有职工的工资是完全发足的,而下个月的工资还不知道在哪里,更可怕的是,破产倒闭的例子已屡见不鲜,这些工人随时都有面临失业的风险,到那时,他们背后的家庭该怎么办?喝西北风吗? 另外,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都指望着这些厂子。 而如今这些厂子自顾不暇,哪还能给财政贡献多少收入?财政没钱,路不能修,桥不能建,坝不能垒,如何发展? 3、引进管理模式,学习营商技巧。徐方国提到,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势不可挡,当下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关键时期,而我们的企业管理人员,几十年下来一直按照计划经济模式来管理运作工厂,习惯于听令行事,既没有多少自己的主见,也不懂得如何很高效的去改变自身,以适应新的大形势,而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让他们自行摸索,最快的方法,就是把优秀的管理模式引进进来,从合资方派来的管理人才身上学习经验和技巧。 一家这样的合资工厂,能辐射周边一定区域,一百家合资工厂,就等于一百个老师。 最后,徐方国作总结说,他不认为此事有绝对不可为之处,此举在当前特殊形势下很有必要。 言辞灼灼,铿锵有力。 当晚,李建昆在宾馆客房里,一帧不落地看完节目后,不禁会心一笑。 谁能质疑这个人的为国为民之心? 其实有一件事,徐方国没提,李建昆也没说,毫无疑问,这次的合作是一个天大事件,他和昆仑会还好说,只当成一个生意来看的话,生意做不成就不做了,而如果最后这次合作被喊停,对于徐方国的影响是巨大的,他为什么有如此大魄力? 除去一心为国为民,连家庭都顾不上外。 如今,他没什么好失去的。 ———— 隔日,李建昆接受了媒体采访。 实在是有太多媒体想要采访他,于是便干脆在西湖宾馆里,搞了一个记者见面会。 会上,李建昆接受所有记者的提问。 记者们是什么话题最有热度,人们最想知道,就问什么,有些问题像一根长矛刺过来。 李建昆内心坦荡,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