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4章印刷-《大唐再起》
第(3/3)页
再旁边,就是巡检衙门,
至于县学,则是一个三进的小院,牌匾上偃师县学四个大字。
李嘉眯着眼睛一看,字不错。
至于大门,早就已经关闭。
“怎么不开门?放寒假了?”
说着,皇帝就突兀地笑了起来。
吴青弄不懂笑点在哪,但也赔笑着:“冬腊月,县学应该是没开。”
随即,派遣手下去打听了一番,书店老板言语,说县学一年只在三,四,五,六,七,八,这六个月办学,其余的时间都大门紧闭。
而且,每月也只上十天课。
问道为何这般少,直言,没那么多先生。
李嘉闻言,沉默了。
这话在理啊!
“回去吧!”
皇帝心情有些差了。
县学延请名师,但哪里比得上那些豪族的高价先生,寒门渴学,但教学资源却十分费劲。
县学的作用,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。
回到洛阳,李嘉一个人待在书房之中,苦思冥想,终于写出一个字——印刷术。
明清时期,为何读书人极多,就在于科举只考四书五经,考试的格式都固定了,一切去繁就简,造就了大量的寒门子弟。
当然,四书五经还得包含朱子注释。
即使如此,印刷术的普及,让每本书的价格,降到了数百文,甚至数十文。
活字印刷一直被宋吹津津乐道,但迁活字,如同磁悬浮列车一样,太过于昂贵。
到了明朝,印刷术大为进步,木活字应运而生。
木活字,与铅活字,以及锡活字、泥活字相比,更加的廉价。
甚至有套刷,也就是多色彩书本,比如正文为黑字,朱字注释则为红字,然后色彩的多样化,造就了春宫图的活跃……
如此,书籍真的开始普及了。
“改进印刷术——”
第(3/3)页